公司新闻 分类
完美体育精业笃行淬匠心“人技共进”做学生“领路人”发布日期:2024-09-11 浏览次数:

  完美体育【走近上海好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哪怕产品达到99%的要求,也是“废品”。

  技能成才,扎根职教,坚守初心23年。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老师王,从一名普通的中职学生,成长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今年,王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用自己的成长历程诠释工匠精神,铸就匠人品格。

  王在专业求索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实现了从“星光学生”、“金牌教练”到“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再到“全国优秀教师”的阶梯式成长,用毅力与实力完成了一名普通中职生的华丽蜕变。

  2001年9月,王考取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就读于当时的紧缺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下,王逐渐崭露锋芒,摘获2004年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数控机床工项目个人一等奖,被授予“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

  2005年,王毕业留校,他深知育人必先育己,于是他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自己“充电赋能”。

  “要想留校做老师,学历是一个硬门槛。”王坦言,一开始提升学历确实是出于职业需求,但静心学习之后发现,理论学习并不枯燥乏味,学习了理论知识,不仅能对平时的技能提升有指导、总结的作用,让他更“知其所以然”。王一路努力提升学历,2011年,他获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并被评为“上海开放大学建校60周年杰出校友”。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技能技术迭代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面对日新月异的技能更新,作为中职教师的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一直呆在学校里,就会与社会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顺利走上岗位。”

  于是,每年寒暑假,王都利用假期去企业实践,学习智能制造领域新知识、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些学来的最新知识最终反哺到课堂上,受益的是学生,他们往往毕业就能胜任上岗要求。“对于职校老师而言,企业、学生、老师需要三方无缝对接。教材不可能经常更新,但技能需要时常更新。”王对此深有体会,哪怕是同一个知识点、技术点,但是每年用新方法、新工艺做出来产品会更好,效率更高。奋进不辍,逐光而行。2024年,王被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推介为2024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在上海和全国各类大赛的竞技舞台上,王大放异彩,多次获“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两度获评“上海市技术能手”。先后5次代表上海参加六部委主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该大赛是由国家六部委举办的国家制造业最高规格的一类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工种每省市只能派一名选手参赛,从2004年第一届开始,他先后5次代表上海参赛完美体育,目前为上海之最;2018年参加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获计算机程序员设计项目一等奖,夺得上海市该赛事10年来的首金,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在王的课堂上,由于他在企业学习、比赛带教的经验比较多,经常会有很多案例故事。比如,某种特殊零件的加工,如果按照常规的装夹方式根本没办法装夹,会破坏零件表面。王在企业学习时,注意到其中的“老师傅”用自己的方式——螺纹专用工装夹方式来安装,不仅解决了装夹痕迹问题,做到又快又好,而且精度很高。王在课堂上,给学生看实物,讲原理,学生们瞬间就懂了。

  如何让学生们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仅仅靠说教式的传授,并不能解决长久的问题。“作为老师,在学生读书期间,或许能手把手教他们技能、操作方法。但是完美体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踏上社会,还会碰到新的技术问题,这时怎么办?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来攻克难关。”这是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王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杨有成上海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联合活动,经验交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注重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三原则”。即每个零件的制定,哪怕是再简单的零件,都需要用三种不同的加工工艺来完成,“这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每天提出三个问题并加以解决,如果当天没有解决,明天根据今天的分析点,自己去排查。“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刚开始,不少学生对这一学习过程感到“束手无策”,但是这一套行之有效的绝技绝招,形成了王独特的带教风格。

  王带教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上佳绩频传。他所教授的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次、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二等奖4人次,上海市“星光计划”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人次,王也因此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星光计划”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言传身教倾力培养学生技能精进,快速成长,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被评为2010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其实,能影响学生一生的不仅仅是某种技能,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工匠精神’。”这也是王最大的愿望。

  质量观念,是首先要培养的,也是根基。“从某种角度来说,考证其实只要某项技能掌握60%,就能拿到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王解释,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哪怕产品达到99%的要求,也还是“废品”;只有做到百分百符合要求,才是合格的产品。

  要使产品质量百分百达标,仅仅凭借技术上“精益求精”并不够。很多时候,平时的操作习惯、工具的摆放看似和产品制造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些平时的小举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精度。

  王告诉记者,在企业的生产现场,不少“老法师”哪怕零件的摆放都很有讲究。比如一些零部件用完之后,会用纸包装好,底部擦干净,轻轻放好;工量具必须轻轻放平,如果放得歪斜,几次一来,就会影响量具的精度,从而影响产品的精度。有一次,王在上海航天实训中心学习,企业对数控产品的加工要求很高——表面不能有任何划痕。王看到,师傅在加工之前先把工作台收拾干净,再铺上一层布,再加工。原来,桌面上经常有铁屑,如果直接在桌子上操作,划痕在所难免。“正是这些细节铸就了‘精益求精’,而这些平时的职业素养、质量观念,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多年拼搏历练,王已成长为行业专家。2019年获“上海市首席技师”,2021年选树为“嘉定工匠”并创建创新工作室,2023年获评“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成立后,不仅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建树,更在服务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工作室参与了校企“智汇制造”产学研中心建设,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入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技术攻关7项,并将这些进行成果转换,形成专利3项。王还参与国家级裁判服务14次,深入参与世赛服务工作,被聘为世赛上海技术专家和世赛数控车项目场地经理,各项工作精准到位,获评世赛“优秀场地经理”。

  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他更希望能尽个人微力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职业教育,感受职业教育的魅力。王说,希望能让更多人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意识,学历固然重要,技能同样也能改变人生。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上海工匠”“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身负多项殊荣的王始终保持着质朴的教育初心,勤勉扎根于职教沃土,他说:“荣誉属于过去,责任面向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教育与技能传承的道路上,贡献更多力量。”